談談“過度檢查”
來源:網絡 時間:2020-04-26 10:31 咨詢專家
病人到醫(yī)院看病,無論看門診還是住院,總要在各種各樣的檢查和化驗上花掉不少錢,有時甚至會超過藥費,這在當下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。
檢驗的目的是為了查清病情、明確診斷。隨著醫(yī)學的進步,醫(yī)生除了用聽診器、血壓計和體溫計這三件“老法寶”外,還能依靠各種尖端儀器與化驗來幫助診斷。
以門診為例,即使是最普通的感冒,通常需要查個血常規(guī),有時還需要加拍胸片。稍微復雜些的疾病,需要檢驗的項目就更多,血常規(guī)、尿常規(guī)、肝腎功能、血糖、血脂、乙肝免疫指標、心電圖、肝膽B(tài)超等.
單子一開就是一大疊,動輒上百元乃至上千元,往往醫(yī)生處方還沒開,病人的“銀子”就已花掉一大半了。至于住院病人,各類檢查名目更多,出院結賬時一看,檢查費占總費用的一大半!
平心而論,應用尖端技術診斷疾病是科技進步造福人類的表現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大家是否感覺到現在患癌癥的人比以前多了?
為什么多?環(huán)境污染、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是一方面,但大家千萬不要忽略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:癌癥的檢出率大大提高了!沒有胃鏡時,許多胃癌漏診了;沒有cT的時候,許多腫瘤都得不到明確診斷。
然而,各種儀器設備的投資很大,檢查費用自然也較昂貴,也在一定程度上“助長”了“看病貴”。如今不少病人對這些昂貴的檢查提出了質疑,認為那是醫(yī)生出于經濟利益而開的“過度檢查”。
筆者承認,動機不純的“過度檢查”確實存在,而且并不罕見,病家確實為此背負了沉重的負擔。不過,不少被病家指責為“過度檢查”的,實際上是必要的檢查。
醫(yī)學問題是很復雜的,一項檢查是否必要,各種不同因素混雜在一起,別說病人很難分清,就連醫(yī)務人員自己也難說清。
因此,病家不宜憑一己之見,輕率地拒絕醫(yī)生的檢查要求——除非你有較大的把握,否則很可能貽誤大事。舉個例子,×先生感冒了,去醫(yī)院看病。醫(yī)生診查后,建議他去驗血常規(guī)、做心電圖。
x先生斷然拒絕,說:“我不做檢查,只要吊兩瓶水,別的什么都不做?!贬t(yī)生見勸說無效,便把病歷遞過去,說:“那么你簽個字,有問題自己負責?!?/p>
x先生更不高興了,隨手簽上名字,扔了回去。吊完兩瓶水以后,天色已晚,x先生便回家睡覺去了。到了半夜,x夫人突然聽見先生呻吟了兩聲,趕緊開燈一看,x先生已經沒氣了……
這個故事也可以有另外一種結局:x先生雖然滿心不悅,但還是勉強交了費,去做心電圖。不料居然被發(fā)現有嚴重心律失常,醫(yī)生初步診斷他患了重癥心肌炎,馬上把他收入重癥監(jiān)護病房進行治療。
一個多月后,x先生基本康復出院了。這個故事還會有第三種結局:x先生做了心電圖,什么問題也沒有,幾天之后,感冒也好了。
于是,他想起來就生氣,逢人便說:“什么世道!感冒要查什么心電圖?硬是逼我多花幾十塊錢!” 這個例子說明,一項檢查是否必要,往往有多種考慮,決不是非黑即白。
有些檢查可能很貴。也許查不出什么問題,但醫(yī)生這樣做,一定有他的理由,畢竟大多數醫(yī)生還是可以信任的。 當然,在各種檢查中,確實存在著以牟利為目的的“花招”。
但這些“花招”通常并不高明,病家若能具備一些醫(yī)學知識,許多“貓膩”是不難被識別的。對明顯不必要的檢查,病家完全可以向醫(yī)生提出質疑;把握比較大時,也可以拒絕檢查。
必要時,病家還可以找“懂行”的朋友咨詢,然后再做決定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比如頸椎病,其主要癥狀是頸脖和肩部疼痛,半邊胳膊與無名指、小指發(fā)麻。
醫(yī)生根據這個癥狀,結合頸椎X線片,基本能明確診斷。當X線片不能完全確診時,常需要做CT檢查。假如醫(yī)生一開始就要你做cT,或者干脆兩張檢查單一起開給你,那就得打個“問號”了。
此外,盡量選擇在信譽好的正規(guī)醫(yī)院就醫(yī),也是避免“過度檢查”的好辦法。
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整理,僅供參考。如有疑問,歡迎咨詢。
本文內容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!